1.举例讲解
这里先导入time模块的概念。
import time print(time.time()) # 打印距离1970年到现在的秒数 time.sleep(1) # 停留一秒再执行下一句
''' 测试一段代码执行会经过多长时间 ''' import time def func(): # 被装饰的函数 time.sleep(0.01) # 由于一个print语句太少,所以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时间间隔,以达到预期效果。 print('今天好热') def timmer(f): # 装饰器函数 def inner(): start = time.time() f() # 调用被装饰的函数 end = time.time() print('时间间隔为:',end - start) return inner result = timmer(func) result()
上面一段代码就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器。
通常为了是代码更加优美,于是引入语法糖的概念。这里将对上述第二段代码进行改进,他们的作用和结果完全相同。
''' 测试一段代码执行会经过多长时间 ''' import time def timmer(f): # 装饰器函数 def inner(): start = time.time() f() # 调用被装饰的函数 end = time.time() print('时间间隔为:',end - start) return inner @timmer #语法糖-@装饰器函数 def func(): # 被装饰的函数 time.sleep(0.01) # 由于一个print语句太少,所以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时间间隔,以达到预期效果。 print('今天好热') # result = timmer(func) @timeer与此句一个作用相同 func() # 分析一下,此func等价于timmer(func),也就相当于inner。

''' 测试一段代码执行会经过多长时间 ''' # 新增功能-装入带参数函数的装饰器 import time def timmer(f): # 装饰器函数 def inner(a): start = time.time() f(a) # 调用被装饰的函数 end = time.time() print('时间间隔为:',end - start) return inner @timmer #语法糖-@装饰器函数 def func(a): # 被装饰的函数 time.sleep(0.01) # 由于一个print语句太少,所以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时间间隔,以达到预期效果。 print('今天好热',a) # result = timmer(func) @timeer与此句一个作用相同 func(1) # 分析一下,此func等价于timmer(func),也就相当于inner。
上面一段代码是装入一个参数,如果我想在被装饰函数中加入两个参数呢?也许你会说,再加入一个变量,那么三个参数呢?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前面学过的内容:*args。继续,如果我们再加入一个关键字参数呢?同样,我们要用到**kwargs。下面是代码:
''' 测试一段代码执行会经过多长时间 ''' # 新增功能-装入带参数函数的装饰器 import time def timmer(f): # 装饰器函数 def inner(*args,**kwargs): start = time.time() f(*args,**kwargs) # 调用被装饰的函数 end = time.time() print('时间间隔为:',end - start) return inner @timmer #语法糖-@装饰器函数 def func(a,b): # 被装饰的函数 time.sleep(0.01) # 由于一个print语句太少,所以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时间间隔,以达到预期效果。 print('今天好热',a,b) # result = timmer(func) @timeer与此句一个作用相同 func(1,b = 3) # 分析一下,此func等价于timmer(func),也就相当于inner。
2.装饰器的作用
(1)不想修改函数的调用方式,但是还想在原来的函数前后添加功能。
(2)timmer就是一个装饰器函数,只是对一个函数有一些装饰作用。
3.原则-开放封闭原则
对扩展是开放的。
对修改是封闭的。
4.装饰器进阶
4.1._name_、_doc_
# 学习._name_和._doc_,在这里如果不做任何修改,._name_会输出inner,因为study和inner等价,但是我们做出以下修改,就会成功输出study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#导入 def wrapper(func): @wraps(func)# 加上这句 def inner(*args,**kwargs): print('在被装饰的函数执行前要做的事') ret = func(*args,**kwargs) print('在被装饰的函数执行后要做的事')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@wrapper def study(days): ''' 这是一个注释 :param days: :return: ''' print('坚持学习%s天'%days) return '加油' # ret = study(10) # print(ret) print(study.__name__)# 输出 print(study.__doc__)
4.2.多个函数下的装饰器
# 若多个函数同时用一个装饰器,一般来说就是在函数上面加一个@装饰器名,但是我们有不想用它的时候,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去删除它则会非常的麻烦,下面这种方法将会解决这种问题。 import time Flag = False def timmer_out(Flag): def timmer(func): def inner(*args,**kwargs): if Flag: start = time.time() ret = func(*args,**kwargs) end = time.time() print(end - start) return ret else: ret = func(*args, **kwargs)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return timmer @timmer_out(Flag) def para_fir(): time.sleep(0.1) print('the first') @timmer_out(Flag) def para_sec(): time.sleep(0.1) print('the second') para_fir() para_sec() # 思想就是在装饰器外再加上一层,成为三层装饰器,通过判断Flag为True还是False,来执行相应的代码块
4.3.多个装饰器
def wrapper1(func): # func-->f def inner1(): print('wrapper1 ,before func') ret = func() print('wrapper1 ,after func') return ret return inner1 def wrapper2(func): # func = inenr1 def inner2(): print('wrapper2 ,before func') ret = func() print('wrapper2 ,after func') return ret return inner2 @wrapper2 # f = wrapper2(f) -> wrapper2(inner1) = inner2 @wrapper1 # f = wrapper1(f) = inner1 def f(): print('in f') return '哈哈哈' print(f()) # f = inner2 # result: # wrapper2 ,before func # wrapper1 ,before func # in f # wrapper1 ,after func # wrapper2 ,after func # 哈哈哈 # 仔细观察这个结果,首先执行wrapper1,将f传入wrapper1中,于是wrapper1中的func就是f,最后返回一个inner1。接着再执行wrapper2,但是此时传入wrapper2中的参数是上一次执行返回过来的inner1,所以wrapper2中的func是inner1,最后返回一个inner2。 # 为什么结果是先有wrapper2,但是实际上是先执行wrapper1呢,这是因为装饰器中的语法糖会找最近的一个被修饰的函数,显然wrapper1更接近f(),而wrapper2比较远,所以是先执行wrapper1,再是wrapper2。